時下正是2014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季節,蘇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卓君教授很擔心一種情況出現。日前,usb他在天津大學召開的當代中國大學精神高層論壇上指出,現在教育部門把就業率作為衡量一個專業是停是辦的標準,就業率低了就會“黃牌”警告,再低的就要停招。他不贊成這一做法。“如果這樣評價,大學的價值理性何處安身呢?”
  王卓君教授是南京大學哲學系1978級的學生。他記得自己入學時,哲學系的錄取線很高。而現在,國內很多高校哲學系已經多年沒有收到第一志願考生,蘇州大學哲學系改為隔年招化療副作用生。哲學專業在任何大學都屬冷門,以就業率衡量,哲學專業肯定面臨更大的停招威脅。
  最近幾年,我國許多高校嘗試將就業率跟招生掛鉤。針對2012屆關鍵字、2013屆畢業生就業工作,教育部連續兩年發出通知,明確提出將就業率與專業招生掛鉤。如2012年提出要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、退出機制,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%的專業,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。2013年要求把就業狀況作為招生計劃制訂、經費投入、專業設置等工作的重要依據,連續兩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,除個別特殊專業外,應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。
  2012年9月,教育部還頒佈了新的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》,要求高校設置的專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辦學條件嚴重不足、教學質量低下、抗癌食物就業率過低等情況,高校主管部門須責令有關高校限期整改、暫停招生。
  教育主管部門的指揮棒引來頗多議論。有反對者指出,影響就業率的社會因素眾多,專業培養只是其中一個環節;就業率與招生掛鉤,易誘使高校為就業率“註水”;大學圍著就業率轉,教育行為建築設計就會變得功利。
  王卓君說,我們對高校的評價是“短平快”式的,高校對教師的評價也是短平快的,學生的學習也追求短平快。在他看來,當前大學教育面臨兩大惡果,一是知識的實用化、功利化,一是精神無操守,拒絕精神的追求和堅守,導致了大學的精神貧困。隱藏在知識實用化和精神無操守背後的,是“功成必在我”的狹隘發展觀。他認為,應樹立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大學發展理念。
  “拋棄功利取向是很難的,尤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共識,需要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,需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。”王卓君說。
  在此次論壇上,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洪一、副校長陳秋明等人提交的一篇論文指出,高職教育強調“技能本位”的模式逐漸顯現弊端,其中一個弊端就是以就業為導向、以技能為本位強化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,“‘就業導向’並未導向高質量就業”。
  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教授指出,功利化、官僚化、商品化是大學文化缺失的表現。他批評當今高校急功近利,只看眼前成果,所有評價體系都是發表了多少文章、得了多少獎。大學面臨“官僚化”問題,缺乏科學民主,建設什麼學科,學校怎麼發展,往往在學校領導行政會議上決定,而不是通過學術委員會決定。“這也不能完全怪學校,上面就統得很死。”
  他指出現今的大學商品化氣息太重,把創收放在重要位置,很多大學靠開辦高價培訓班、亂髮文憑取得資金,教師頻頻“走穴”,敗壞了大學的名聲,也破壞了大學文化。
 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任少波說,當今大學需要擺脫“工具性”,超越“功利性”。哈佛大學校長凱瑟琳·德魯·吉爾平·福斯特說過,人們要看大學的研究經費有多少,教師出版的論著有多少,但這些本身不能說明我們所取得的成就。“我們的目標要比這些宏大得多。”
  顧明遠說,許多大學以北大、清華為模式,缺乏個性,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。我國的一些老牌大學,如北大、清華、南開、天大等校,都有自己的個性。但現在1000多所公立大學、2000多所民辦大學缺乏個性,以校訓為例,很多學校千篇一律,沒有體現自己的文化傳統。
  我國高校中,“創新”、“求實”、“勤奮”、“敬業”、“團結”、“嚴謹”等詞語的不同排列組合,構成了很多學校的校訓。如清華大學“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”、南開大學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異”、復旦大學“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”、北京師範大學“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”等體現學校文化底蘊與精神的校訓少之又少。
 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將大學的種種表現概括為“失去靈魂追求卓越”。他說,不同類型的學校不應追求某種教條式的規範模式。我國大學精神出現衰微現象的根源值得深入研究。  (原標題:高校領導反感就業率綁架招生專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59nygw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